
別忽視肝炎風險!
甲型與乙型肝炎你要知
什麼是甲型肝炎與乙型肝炎?
甲型肝炎(Hepatitis A)與乙型肝炎(Hepatitis B)都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傳染病,主要攻擊人體的肝臟。兩者雖同屬「肝炎」,但傳播方式、病情發展及預防方法皆有所不同。
甲型肝炎(Hepatitis A)
-
病毒類型:甲型肝炎病毒(HAV)
-
傳播方式:主要透過「糞口途徑」傳播,即:
-
吃下受污染的食物或飲用水
-
接觸受污染的物品或廁所後未洗手
-
在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旅遊
-
食用未徹底煮熟的貝殼類海鮮
-
-
常見傳染途徑:學校、餐飲業、旅行者、照顧病患者等高接觸環境。
乙型肝炎(Hepatitis B)
-
病毒類型:甲型肝炎病毒(HAV)
-
傳播方式:
-
血液傳播(例如共用針具、輸血)
-
體液傳播(性接觸、共用牙刷或剃刀)
-
母嬰垂直傳播(出生時由母親傳染)
-
高風險群組:醫護人員、男男性接觸者、多性伴侶、使用注射藥物者、新生嬰兒(若母親為帶菌者)
症狀表現
甲型肝炎症狀表現
潛伏期約15–50天,症狀可能輕微或無症狀,常見於兒童。
典型症狀包括:
-
疲倦、乏力
-
食慾不振
-
噁心、腹痛
-
黃疸(皮膚和眼白變黃)
-
深色尿液、灰白色糞便
乙型肝炎症狀表現
潛伏期約45–160天,初期與甲型肝炎類似,但部分人會發展成慢性乙型肝炎。慢性患者可能長期無症狀,但肝臟正被病毒持續破壞,最終可能導致:
-
肝硬化
-
肝衰竭
-
肝癌
-
眼白變黃
-
深色尿液、灰白色糞便
併發症風險

雖然甲型與乙型肝炎同樣會引發急性肝炎,但它們在併發症的嚴重程度與長期影響方面有明顯分別。
甲型肝炎多數屬於自限性疾病,即使出現明顯症狀,通常可在數星期內自行康復,不會造成長期肝臟損害。然而,對於年長人士或本身患有慢性肝病的人,甲型肝炎可能會引起急性重型肝炎(Fulminant Hepatitis),嚴重可致命,因此不可掉以輕心。
相對而言,乙型肝炎的併發症風險則高得多。大約90%的成人患者可在感染後完全康復,但約有5%至10%的患者會演變為慢性乙型肝炎帶菌者。慢性感染者若未妥善監察及治療,病毒會持續破壞肝細胞,長期下來可能導致肝硬化,甚至發展為肝癌。根據香港肝病學會資料,肝癌是本港常見癌症之一,與慢性乙肝有密切關聯。
預防方法
甲型肝炎預防
-
接種甲型肝炎疫苗
-
注意飲食及環境衛生
-
避免食用未煮熟的海鮮
-
外遊時避免食用不潔食物或生水
乙型肝炎預防
-
接種乙型肝炎疫苗
-
嬰兒出生後12小時內應接種首劑疫苗
-
採取安全性行為,避免不必要的輸血或針劑使用
-
醫護人員應嚴格遵守感染控制指引